挑一本孩子从小要读的书,要是在《老子》和《论语》中选,我会选《论语》。老子正言若反,有些话他是反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字面仿佛是讲要把自己身段放的靠后点,才能排到前面去。小孩子理解不了,把反着的话当正确的去学,就会出问题。
《论语》是正面教人做人,它教的是人的底线。举个例子,你己之不欲,专施于人的话,那你这做人就有问题,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能推给他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我们不给社会提供多大的贡献,但至少不要去害别人。所以教育孩子先教个底线,一要自食其力、二不危害他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
孔夫子这句话也曾在1987年洛杉矶人类伦理学会议上提到过,他承认人有共同的好恶,《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谁都不愿意受穷,谁都不愿意卑贱。你如果想不受穷,不被人家轻贱,就不要强加自己意愿到别人身上,否则一定会遭到反弹,因而 “己所不欲”是底线。
但很遗憾,我们观察到一些中学老师在讲《论语》的时候总是往“高”里讲,强调我们要做圣人、做英雄,反而底线意识不够。决定一个社会文明状况的是什么?是底线意识。
比如,我们看到国外新冠死亡病例多了,就在那儿幸灾乐祸,这个就是“己所不欲,专施于人”。这是小人做法,小人心态绝对不是一个泱泱大国之民应该有的心态。
我讲论语、读论语,没有一百遍也有几十遍了,体会《论语》是需要生活的。现在的大学生从早到晚的忙,我当学生的时候哪有这么多课?那时候的大学特别照顾爱学习的人。我就老泡图书馆,图书馆里有“死灵魂”也有“活灵魂”,有最伟大的人物,也有最卑微的人物。但关键是要有“闲”,这样的话,哪怕自修也能学会不少东西,就能充分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获得充分的主体性。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闲”,那得学会创造“闲”,归根结底,人这一辈子,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来讲,都会很忙。要有点毅力,给自己创造一个“闲”的空间,去体悟《论语》的精妙之处。
不论怎么说,《论语》是一定要读的。汉武帝十七岁当了皇帝,马上就提出修儒术,这可能跟他小时候读《论语》有关——实际上他的父亲、他的爷爷尊的都是道家,但是他怎么突然就对儒家那么感兴趣了?这可能跟从小读的书有关。
所以读《论语》,尤其在当下这个戾气重的时代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到每一个人,读《论语》是涵养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人格的主体性。所以,你不能把孔子和《论语》当成一种道德说教,“妈妈论”“婆婆论”,它是告诉你人生在一种情境出现了以后,你应该怎么去处理。
中国古人也说,天地万物,人最灵,是五行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这个话两千多年前的儒者也说过,人生下来,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条件,但如何把它转化为你的人生状态?我觉得这是需要一份实践功夫的,也需要一番明澈的涵养。《论语》的内容里有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很多线头,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之所以要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去读《论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受用,它能涵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