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是指发生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满清军对扬州城内汉人展开了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
“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满清文字狱盛行,所以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满清大屠杀是清军在侵吞汉地时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汉人剃发易服,遭到强烈抵抗后,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
著名的有: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大同之屠、
广州大屠杀、
四川大屠杀。
南雄大屠杀。
清初大屠杀死亡人数是历史上所有屠杀之最。虽经文字狱的摧残,但仍留下大量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之屠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可找到资料。
扬州十日是据《杨州十日记》所述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四月发生在多铎统帅的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当时南明将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亲王多铎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围扬州。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应天(今南京)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将史可法处死。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余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
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把扬州城进行屠城。
记住这个杀人恶魔!
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数八十余万人。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对扬州十日记载最详细的书籍是《扬州十日记》,这是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小书,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四库禁毁丛刊目录》中《扬州十日记》被列其中,姚觐元于满清光绪八年(1882)所刻的《禁书总目》中也曾记述,满清乾隆时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列有《扬州十日录》。
由于文字狱、高压民族政策,相关书籍也仅地下少量流传,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革命党人陈天华在《狮子吼》写道:“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
有西方传教士亦记载了当时的屠杀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
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堪称人间地狱。”
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及民族和解,尊重人的生命及尊严,提倡理性博爱,再造文明之中国,幸福之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