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故事

朱元璋一声“老表”传到至今

创建日期:2021-10-21

  从红军时代开始,毛主席多次在公开和私人场合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因为他的宣传,曾经一段时间几乎全国人民都管江西人叫“老表”。上个世纪60年代,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刘俊秀(江西永新县象形乡)进京汇报工作,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这位就是江西老表刘俊秀。”与江西老表颇有渊源的毛主席笑呵呵说道:“稀客稀客!呵,江西老表出了名哩。”

  北来的车,南往的船,到了江西地界,见到江西人,兴许你会亲切地叫一声“老表”。而在江西内地,尤其在农村,大家都老表长老表短的,几乎成了江西农民的代名词。江西人为何有此美称呢?据传,第一个喊江西老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朝后期,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为了争夺天下,与占据汉口、湖广一带,号称汉王的另一起义首领陈友谅,在江西番阳湖一久战了18年。陈友谅出身渔民,兄弟众多,个个能征善战。据《余干县志》记载:公元1363年,陈友谅出动巨舰数十艘,水兵60万围洪都(南昌),在这次战斗中,陈军骁将张定边把朱元璋几乎打得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钻进港汊苇丛逃命。

  八百里鄱阳湖浩瀚无边。朱元璋走投无路。有一天,他们终于靠近一块半岛陆地。经打听,此外叫康郎山,属余干县地。村民们发现湖上漂来的几条破战船,上前盘问,原来他们就是打过“扫除群寇,解除人民疾苦,实行仁义,不要贪图财货”旗子的朱元璋大军。大伙把他们救上岸来,安顿他们治伤养病,各家各户送来了粮食、猪肉,像亲人一样关照着他们。

  朱元璋身中数箭,伤势很重,村民把他藏进一个山洞里,请郎中给他拔箭消毒,熬药治伤,使朱元璋很受感动。朱元璋问村民贵姓,村民说,他们全村都姓陈。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有缘分啊,我凤阳老家的娘舅也姓陈,说不定五百年前还是一家哩。如此说来,我和你们还是姑表兄弟罗。自此以后,双方都称对方为“老表”。

  朱元璋康复后,以此为据点,招兵买马,收罗旧部,操练水兵,广积粮草,经过两年的努力,重整军威,20万水师在康郎山列阵而呼。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朱元璋把大批渔船装上芦苇草人,内藏火药油料,乘东北风大攻陈营。一场历时36天的水上大战,陈友谅被流矢射中头颅而毙命。这一仗为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即位,万人簇拥,山呼万岁,登上了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没过几年,江西连年水灾,鄱阳湖平原一片泽国,颗粒无收,老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苦不堪言。于是,康郎山人推选了三名有胆有识的青年人去找朱元璋。

  三个青年日夜兼程,水陆并进,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京。乡下人进京,哪知皇宫大院的森严,怎么也见不到皇帝。出于无奈,冒死来到皇宫前打钟撞鼓。钟鼓声果然惊动了朱皇帝,他喝问:“何人大胆惊驾?”太监回报:“三个江西来的百姓,说是圣上的老表,口口声声要求见驾。”朱元璋听说江西来的老表,大手一扬:“快开中门,大礼相迎。”

  朱元璋接见了江西“老表”,问明了缘由,好言相慰,好酒相待,当即下旨,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康郎山一带则永远免交粮赋税收,传谕全国。自此之后,江西老表便在全国各地传开了。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民间传说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

  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

  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

  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

  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

  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影响十分深远。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孔夫子
微信公众号:孔夫子读书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文化艺术,著作经典!
1000000+人已关注

上一篇:蒋百里把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

下一篇:林语堂:怎样去应付此生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

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