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故事

南唐二代君主李璟的“戏笑人生”

创建日期:2021-11-21

  南唐时期,第二代君主李璟,文采出众,尤其擅长诗词,当时的丞相冯延巳,文学造诣同样很精深。

  李璟的代表作《摊破浣溪沙》中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不久,冯延巳写了首《谒金门》,词的上半段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首词都是描写一位少妇思念丈夫的词作,但意境却大不相同。李璟的词写深秋萧条的景色,少妇的思念中充满了绝望和哀怨;冯延巳的词写初春明媚的风光,少妇的思念中涌动着希望和期盼。这让李璟很是不解。

  不久,后周大举进攻南唐,夺取了南唐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这种情势下,李璟的词中流露的绝望和哀怨的情绪自然不难理解。但冯延巳的词中为什么会涌动着希望和期盼呢?有一次,李璟不露声色地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言外之意是:局势的动荡,为什么会使你产生希望和期盼的心理?冯延巳忙回答:“陛下不是也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吗?很精彩啊!”冯延巳不愿在君主面前谈论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因此把话题引向纯粹的艺术问题上。李璟听了,不由得笑起来。

  “干卿何事”,是说“关你什么事”,也就是说“与你有什么相干”。后“干卿何事”用以戏笑别人多管闲事。

  位于江宁区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葬着南唐时期的两代国主。陵墓由南唐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依山为陵,冈阜环抱,形势甚佳,继承了隋唐以来陵墓建筑的基本特点

  布局规矩,结构严谨,对研究唐宋时期的建筑,帝王陵寝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梦里不知身是客

  回眸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秦一统,两汉强盛,三国分裂,魏晋遗风,南北朝并立,隋唐盛世,宋元明清更替,唯独两个大分裂时期老是被人遗忘——“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

  而南唐,就诞生于连年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南唐的声名鹊起,不是因为它的国家多么强盛,而是因为流传千古的诗词。

  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可以把人拉回那个年代,朝代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平常不过。

  南唐李煜,也因他几多惆怅的诗词,而“名垂千古”。

  南唐,一个诗词里的国家,历经三代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南唐二陵,正是埋葬其前两代君主——李昪和李璟的地方。

  乘坐853路公交车坐到底站,就到了南唐二陵大门口,由于平日里游客稀少,此时景区显得格外寂静。

  景区的大门处爬满了爬山虎,已有了红色锈迹的铁门大开着,旁边有南唐二陵碑文,无数颗小松子落在草地上,看上去松松软软,甚是玲珑。

  南唐二陵,东为钦陵,西为顺陵,相距百米。

  钦陵又名永陵,为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陵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建于公元943年。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

  因年代久远,陵寝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在陵墓门口后加盖了砖石门。从远处纵观群山,形如一条巨龙,祖堂山为龙首,二陵正位于龙口位置。

  1950年南京博物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二陵均为砖结构多室墓,从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舞俑以及动物俑。

  其中部分出土文物展陈于园内南唐二陵博物馆中。

  两座墓室都曾被盗掘,所幸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刚出土时,钦陵陵门和主室的倚柱、立柱、阑额、斗拱柱头上面均绘有彩画,如今随着岁月侵蚀已褪谢。

  而顺陵主室倚柱等上的彩画均被盗墓者破坏,仅存陵门阑额上片段的牡丹花纹。

  从两座陵墓的配置上来看,也能看出南唐两代的不断衰落。

  钦陵主室两侧有十间侧室,而顺陵有八间,钦陵中室门外两侧浮雕石武士像,左右相对,代表仪仗。门楣上曾有浮雕双龙攫珠,如今已经消失。

  其后室顶的下面绘有天象图,如今也已经腐蚀殆尽。后室如今仅剩放置石棺的平台。

  顺陵相对来说没有这些配置,比较简陋。规格也相对较低。

  陵墓承载千年的时光,仿佛穿越至今,墓室主人是否还在梦里疑问自己是主是客?空荡荡的地宫,只有今人静静的脚步声和时而的话语声。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从顺陵出来的小径南行有两座石阙,是后来新建的,作为墓前神道的标志。

  再往南行,则是一座仿木结构的记事碑碑亭,不远处,有一口守墓人曾经使用的水井遗迹。如今井口被锁住,也锁住了那段风月时光。

孔夫子
微信公众号:孔夫子读书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文化艺术,著作经典!
1000000+人已关注

上一篇:舜水先生“精中”的安东守约

下一篇:雍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审时度势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

孔夫子